写于01/15/2023 中国,还有希望吗?我疑惑。这三年里中文名词中多了个令人无语的“大白”;这三年里魔都的上海人经历了被动物园铁丝网圈在家中的屈辱;这三年首都的北京人在冰天雪地里送走一个又一个亲人的灵柩;这三年里我们“伟大的党”终于成功地将天灾引向人祸…… 中国,还有希望吗?我疑惑。那里的人们,怎么可以允许自己如此没有自由如此没有尊严地活着?那里的人们,怎么可以在走出愚忠的几十年后又一次开始愚忠?…… 中国还有希望吗?我疑惑。于是,在2022年即将结束的日子里,我找来余华的《活着》和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两本描写中国人与命运搏斗的现代文学名著,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答案。 在我的上一篇读书笔记”《活着》: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?”里,我说我对余华笔下的徐福贵自始至终全无好感,对小说里的其他人物也只是抱着同情怜悯的心态。而路遥笔下的众多人物却是我喜欢的 — — 孙少平、田晓霞、孙少安、秀莲、田润叶、李向前、金波、顾养民、孙兰香、田润生,甚至郝红梅和武惠良。从他们身上,我看到了人终是不同于这个世界上其它动物的,人有私欲也存善心,人持执念却又宽厚,人软弱可恨却也勇敢可敬…… 我看到了爱和自由的灵魂,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着的人们身上!

《平凡的世界》:“不跪的模样”
《平凡的世界》:“不跪的模样”

写于12/16/2022 上星期我花了四个晚上,3小时59分读完这本薄薄的但相当沉重的书 —— 《活着》。把这本书找来读的原因,一是虽然我曾经看过由原著改编的电影,却不知为何全然不记得电影的细节内容了,只恍惚记得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悲剧故事。这一次,我认真地一字不漏地读了原著,读时心里压抑得厉害,第二天早上晨练时脑子里还不断闪现着书中的情节。读完全书的那个晚上,我靠在沙发上长长地、长长地做着深呼吸,好似要将几天里压在心中的不痛快彻彻底底地吐出去。 然后,我惶恐地想:当年看电影时为什么没有被感触到呢,是余华的小说不够精彩吗?亦或是当年的自己悟性太低?于是,给自己一个星期去思考,去找当年没有被电影触动和今天读原著心里压抑,心里不痛快的原因。 《活着》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。小说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:富三代徐福贵“年轻时吃喝嫖赌,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”:他在半年里把祖辈留下的田地和家产全都输光;他对貌美贤惠的老婆拳打脚踢;他刻毒恶意地侮辱老丈人;最后因赌博破产而气死了老父亲,连带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一起失去了优渥安定的生活……后来,这个纨绔子弟被抓去做壮丁,经历了解放战争;再以后他死里逃生,一次又一次苟且偷生于中国疯狂的政治运动:“土改”、“大跃进”、“人民公社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……

《活着》: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?
《活着》: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吗?

写于August 26, 2022 村上春树的书我几乎都喜欢,《挪威的森林》和《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》是我印象很深的两本,不过都不及他的《当我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。《跑-谈》一书,我读了好几遍,仔细读的,还做了笔记,当然是那种在电子书上划划线的那种笔记方式。村上春树喜欢写书和跑步,我喜欢读书和跑步,于是这本书肯定是我的必读。不过在读书认真的程度上,我远不及笔友子乔,她是我心中的scholastic friend plus heroine,带着文秀学院气的武侠黄蓉,虽然她或许更喜欢林黛玉,哈!😂 在聊《成为波伏瓦》一书时,子乔问我是否读过村上的《跑-谈》,我来了劲头,将过去的“划线笔记”找出来,希望与好友交流。 全程马拉松就是如此苛酷的一种比赛,不念诵咒语真言,便无法坚持到最后。一位选手,自从开始跑马拉松,每次比赛都要在脑中回味哥哥(此人也是一位长跑运动员)教给他的两个句子:Pain is inevitable. Suffering is optional.这便是他的真言。其微妙的含义难以准确翻译,明知其不可译而硬译,不妨译成最简单的“痛楚难以避免,而磨难可以选择”。关键词是这个optional。假如说,跑着跑着突然觉得“啊呀呀,好累人啊,我不行啦”,这个“好累人”是无法避免的事实,然而是不是果真“不行”,还得听凭本人裁量。我以为,这两句话简洁地归纳了马拉松比赛最重要的部分。

《当我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:魅力村上
《当我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:魅力村上